焦作产业转型有新天!

发布时间:2023-08-25 作者: 导电黑粒

  运用多年生产氟化铝的技术积累,多氟多用了8年时间于2012年攻克六氟磷酸锂生产技术,成功打破日本垄断,成为国内首家能够生产锂电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的企业;运用50多年来生产乙炔黑经验基础,和兴化学成功研制并生产出锂离子电池专用高导电炭黑,成功打破日本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焦作以矿起家、因煤而兴,当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时,也曾面临转型的阵痛。转得好不好?2018年、2019年,焦作连续两年在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考核评价中获得“优秀”格次,受到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表彰。

  撑起这一位次的,就有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目前,这一产业集群规模达300亿级,并在多个细致划分领域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凭借这样的硬实力,焦作市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首批15个河南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名单。

  转型探索,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从无到有。2015年,对焦作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而言,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开始,随国家持续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利好政策和“双碳”战略的实施,国内锂电市场出现爆发性增长。

  我市抢抓时机,利用良好的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基础,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链条,在正极材料、导电材料和电解液等领域布局了大批高质量项目,锂电材料产业已在焦作形成集聚态势。

  目前,我市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已形成涵盖正极、负极、电解液和导电炭黑四大板块,贯通从基础化工原材料到动力电池再到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条。

  这是焦作20余年工业转型探索的成果之一。忆往昔,作为一座“因煤而生”的老工业基地,焦作曾面临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阵痛。而焦作市锂电新材料产业正萌芽于这段阵痛期,以多氟多新材料、和兴化学等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寻求转型突破为开端。

  谈及为何要转向研发六氟磷酸锂产品时,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介绍,当时多氟多在无机氟化工领域已经做到全球最大,但企业持续发展也达到了阶段性天花板。然而,被称为氟化工领域“皇冠上的明珠”的六氟磷酸锂,当时全球仅日本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

  “我们曾数次拜访日本厂家寻求合作,但对方既不接受参观学习,也不出让技术专利。”李世江介绍,寻求合作未果后,企业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最终经过8年多的摸索,六氟磷酸锂成功在中国实现了产业化,打破了国际垄断。

  多个细致划分领域里,焦作锂电材料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影响力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2022年焦作市政府工作报告为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定下发展目标。

  其实,就目前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来看,我市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在多个细致划分领域已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影响力。

  从上游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新材料来看,集群内企业主要聚焦电解液、正负极材料两大细分赛道,且优势最明显:多氟多新材料六氟磷酸锂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0%,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和兴化学锂离子电池专用导电炭黑国内市场占有率40%,国际市场占有率18%,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一;集越纳米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导电浆产品在数码3C市场占有率超过65%,位居全国第一;伴侣纳米锰酸锂国内市场占有率15%,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法恩莱特锂电池电解液国内市场占有率4.5%,产销量位居全省第一。

  从中游三电系统来看,集群内企业产品主要涉及电池和电控,多氟多新能源、河南凯瑞等发展迅速。其中,多氟多新能源三元软包锂离子电池装机量国内第二、全省第一;河南凯瑞拥有中部地区首个汽车电磁兼容实验室。

  从下游终端应用来看,成功引进御捷联手长城汽车打造的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御捷电动车产业园,朋克汽车“美多啦”系列畅销全国。

  目前,我市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已达300亿级,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达52家,亿元以上龙头骨干企业超20家,已实现“高性锂电材料—三电系统—下游终端应用(整车)—锂离子关键材料回收利用及新能源车检验测试等相关服务业”的全产业链布局。

  多年来默默关注国防军队建设,致富后不忘军队情,不计任何报酬,风雨无阻给群众讲解果树栽培技术,先后帮助2000余户军烈属走上致富之路。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模范、孟州市槐树乡汤王庙村赵存献的军队情怀。《焦作日报》曾对他的事迹大力宣传报道。

  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赵存献,两个月大时,他的母亲因帮助爱国人士赵功圃创建“石印馆”对周围群众和师生进行爱国教育,遭到日寇报复,被害而死。两岁时,他的父亲又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汤王庙村地势高,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村里参军的群众很多,全村208户,军烈属就有56户。童年的经历和村里的拥军氛围使赵存献对军队充满热情。

  1986年,他承包了村里2.8公顷苹果园,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一干就是3年。致富后,他念念不忘党和军队。“在我们富裕的同时,也要为国家作贡献,国防强大了,敌人就不敢入侵,人民就不会遭遇战争,在有生之年我要抓紧做这件事。”赵存献心想。

  他拿出4万元钱,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家庭国防建设基金”,帮助村里的军烈属走上致富之路。1990年,他向村委会捐款1万元,在全国第一个设立村级“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及代耕费基金”。他还义务帮助村里军烈属种苹果,给村里修水渠、建校、修路。为给国防事业作贡献,赵存献鼓励自己的儿子舍弃基层果树研究所的工作,转到孟州市武装部做仓库保管员。

  1990年,他从电视上得知辽宁省丹东市修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消息,第二天他就把家里准备过年的2674元钱全部汇往纪念馆指挥部。1993年10月份,他作为唯一的农民,被特邀出席纪念馆开馆典礼,并受到同志的亲切接见。

  上了年纪的赵存献仍然关心村里军烈属们的生活。为让他们的子女安心当兵,他经常给他们讲解果树种植技术。这几年,他走不动了,但心中还会想着村里的军烈属们、还会关注国防建设。

  昔日臭水沟,今天幸福河!经过生态治理的大沙河,已建成水域面积466.67公顷,绿化面积400公顷,水面宽度达260米;城区核心段形成了长12公里、平均宽1公里的生态景观带;七星园、体育公园、荷花园等重要节点已对外开放。环境的改变引来无数的鸟类栖息安家,也成为市民休闲、健身、游玩的打卡地。

  “《焦作日报》主动顺应新时代新闻媒体发展规律,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弘扬正气、凝聚人心,为当地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提供有力指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日前,记者正常采访了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俊昌,他对《焦作日报》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聊起与《焦作日报》的渊源,李俊昌和记者说,一张报纸的党性和个性,最集中地反映在它的版面布局结构上。纵观各地市党报,因为《焦作日报》显醒、大方、丰富和清秀,尤其是时政新闻做得很有特色,印象十分深刻。“看得出,《焦作日报》相当重视版面安排问题,并且显露出自己的独特追求,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紧跟市委步伐,敏锐把握时政热点,精准策划系列评论的做法,值得学习。”

  他感叹,面对疫情,《焦作日报》把最及时的资讯、最权威的消息传递给受众,将疫情防控的进展与力量传递给公众。打破谜团、制止谣言,他们用笔触、用镜头,用一篇篇生动的报道、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一位位逆行的“勇士”跃然纸上,扛起报人担当。

  他惊叹,面对汛期,焦作日报社闻“汛”而动,牢记职责使命,及时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发布权威信息,生动记录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渡难关、众志成城保家园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党媒的责任与担当,巩固壮大了主流舆论阵地。

  他赞美,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焦作日报》从始至终坚持“党媒姓党”,有效发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引导作用,牢牢扛起党媒职责,彰显党媒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要办好党报,首先要有充足的优秀稿件。”谈及优秀稿件的秘诀,李俊昌指出,在稿件选择上,要努力寻找可读性强的稿件;在标题制作上,要努力使最新鲜、最重要、最本质的事实从稿件中“跳”出来;在稿件的安排上,要努力使最重要的稿件‘最快见报’。”

  在采访最后,李俊昌为《焦作日报》送上了祝福:“今年7月2日是《焦作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日,希望《焦作日报》在今后的发展中,内容更为丰富、视野更加宽广、优势越来越明显,为全方位展现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成就提供全新平台。”

  在两年一度的河南省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焦作日报在1996年至2003年8年时间,连续四届蝉联全省第一。特别是1999年,焦作日报成为河南省党报系统第一张编校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国家有关标准是不超过3/10000)的报纸。更为可喜的是,在2016年的全省报纸编校质量评比中,焦作日报实现了零差错的目标。

  从四连冠到零差错,反映了焦作日报人对社会、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办报态度,也证明了报社编校质量体系的严谨与科学。

  “对于党报来说,编校质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只有文字使用得正确规范,才能准确传达党和人民的声音。”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爱军如是说。

  古语有“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要打造精品党报,就要对差错零容忍,以零差错为目标。

  一张报纸的出版涵盖10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环的疏漏都会影响报纸质量。自创刊起,焦作日报就格外重视编校工作。在历任领导的不断努力下,不断把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运用于报纸质量管理当中,持续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同时结合自己实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如今,每天的报纸出版,从记者写稿到记者部主任审稿再到编辑编稿、编辑部主任审稿、文检室检查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权责定位,全程利用互联网平台运行,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环环相扣,严格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全面管理,全过程把关,全员参与的报纸质量管理体系。

  体系的逐步完善,带来的效果也逐渐凸显。自1995年报纸质量管理体系正式施行以来,焦作日报差错率逐年递减,由1996年至1997年的3.19/10000,降到1998年至1999年的1.96/10000,再降到2000年至2001年的0.69/10000,最后降到2002年至2003年的0.5/10000。在焦作日报荣获河南省党报编校质量评比“四连冠”后,省新闻出版局也发来贺电:“希望《焦作日报》再接再厉,在稳步提高报纸质量上,努力开拓创新,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编校质量是一份报刊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提升编校质量,核心在理念、关键在制度、重点在行动。

  在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上,焦作日报从未停下探索发展的脚步。自1983年复刊后焦作日报社实施的第一个考核办法——《焦作日报采编人员考核办法》以来,考核制度几经完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细、从局部到全面的一个过程。

  1999年初,焦作日报社党委、编委制定了《焦作日报采编业务考核办法》,采编人员工资全部纳入绩效考核。

  2006年,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原有考核办法的基础上,焦作日报社党委、编委制定了《焦作日报采编业务考核实施细则(试行)》。2015年10月,为增强采、编、校人员责任感,减少一般性差错,杜绝重大差错,提高报纸质量,焦作日报社编委会出台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报纸版面差错处罚办法》。

  面对全媒体时代大潮,焦作日报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全媒体新闻编校质量的有效措施,于本月正式出台了《全媒体重大差错通报处罚制度》《焦作日报全媒体差错处罚办法》,并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

  “时代在变迁,考核办法也在逐渐完备,越来越严格。从报纸复刊到全媒体时代,我们修改完善一系列考核办法、奖励惩罚机制,目的是站在意识形态高地、守好舆论阵地、坚定不移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对全媒体新闻质量把关,激励和鞭策所有采编人员,时时刻刻把防止差错融入采新闻、编新闻、发新闻的全过程。”焦作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吕正军说。

  在我市每天的重点报道中,前方记者辛苦奋战,及时传递最新信息,而焦作日报社的全体编校工作人员化身“无名英雄”,坚守后方,以高度的责任心与火眼金睛,守好发稿安全大关,用自己的心血不断实现“零差错”。

  责任与奉献,是编校人员的心灵坚守与职业标杆。对于稿件中的时间、地点、人名、公司名称、数据等,他们慎之又慎,遇到可疑的问题时,除了询问报社领导、同事外,他们还需要查地图、翻资料、联系记者做核对,再三确认无误,才放心过审。

  特别是有关我市重大题材报道中,值班编辑、校对、组版员各司其职,每天晚上超强度工作,高负荷运转,毫无怨言,坚持“零失误”发稿,精编稿件屡受表扬,展示了焦作日报社编校团队强大的凝聚力。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