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姜涛:努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发布时间:2023-10-21 作者: 技术文档

  “我最大的梦想和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这些年来,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姜涛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传承开展工作。

  “35年只做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句话是姜涛的工匠精神的写照。在生产车间看到姜涛时,只见他正摆弄着手里的焊枪和焊丝。“简单来说,我们做的事情是通过焊接,为产品打造一件无缝外衣。”

  作为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的一名电焊工,姜涛主要是做航天产品的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

  2015年9月20号,长征六号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发星记录。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都是出自姜涛之手。

  回忆起自己20出头刚进厂时,为了学到更多的电焊技术,姜涛总是天不亮就来到车间,仔仔细细地观察师傅们干活时的每一个细节,随时随地向他们请教,下班后再臂悬沙袋练习操作的稳定性。当时他跟着师傅学习一个车架产品的焊接,当知道该产品的一次交验合格率仅50%至60%后,姜涛就开始琢磨,怎么样才可以让合格率上去?“想要改进,那就得学理论、找方法。”之后,姜涛便找来书本边学理论,边做相关操作试验。最终,在改进焊接方法后,将产品的一次交验合格率提升到了95%以上。

  正是姜涛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不懈,沉心打磨,不断试错,35年如一日,最终将工作做到极致,练就了今日的“大国工匠”。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地追求完美和卓越。”姜涛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姜涛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弘扬“工匠精神”,坚持传承创新,不断攻坚克难。

  正因为对工作的这份坚定,他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破了国内技术难关,把事业演绎得更加精彩。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迫切地需要青年高技能人才,但锻造高技能人才并非一朝一夕。“现在一个刚入职的青年技工,通过岗位锻炼、职称评定等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需要10余年的时间。”姜涛说,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当前,技工院校的高质量生源招收依然很难,社会对技工院校这一人才成长平台的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希望国家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空间,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技工院校,走上技能成才道路。”

  如何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模式也是姜涛关注的焦点之一。“建议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这样既便于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更好融入企业,也便于企业对员工做技能提升再培训,从而培养更多建设‘制造强国’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姜涛说。

  姜涛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无论是专研新技术,还是传承积累的先进经验,都需要年轻人接棒。因此,他积极开展“师带徒”,让“工匠身边再出工匠、能手身边再出能手”蔚然成风,几批徒弟在他的指导下都已经能在工作岗位独当一面。

  张锦鹏就是姜涛带出来的技术能手,从走上工作岗位被弧光灼伤后的不知所措,到持续不断练习后独自完成大型材料焊接任务,张锦鹏在姜涛的指导下,一路成长,不断在各种技能大赛上斩获佳绩,先后获得航天十院首席技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如今,张锦鹏和师傅姜涛一样,用自己精湛的焊接技术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目前在我国,从事特种工艺焊接的人才并不多,贵州更是稀缺,因此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多培养一些年轻人,让他们的未来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工作室成立后,姜涛把自己多年总结出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还精心将一套实用铝合金焊前清理及焊接工艺参数编纂成《铝合金焊接工艺规范》一书,作为航天十院内部教材推广。姜涛表示,要将自己在金属材料焊接和大型结构件焊接变形及控制方面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新一代的技能大师。

  人物名片:姜涛,贵州航天十院航天天马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员”、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贵州省国防工业“最美工人”“贵州军工榜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技术能手”“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能大奖”等称号。

友情链接 :